百年华彩·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
西部新歌
作者:刘伟冬

熊敏鹤是一位高校教师,同时也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山水画家。作为画家,他并不满足于用现成的语汇去创作一幅作品,而是在选择表现内容的同时,对笔墨语言及语言的审美趣味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验,在我看来,那些力图在语言元素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的画家才会真正触及到绘画的本体问题,他们在技术层面上总是具有批判性,进而对传统绘画的创新或现代化也最具使命感。说其善于思考,主要体现在他对所表现的对象不仅有选择,而且有情感和精神上的过滤和整合,他笔下的作品,至少是现在的作品不再是以地貌特征加上文化、历史元素为内容的简单图解,而是对文化、历史深度回望和感怀后的一种情感和精神图谱,它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它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熊敏鹤这次参展并获奖的作品《西行纪》最好地说明了这些问题。作品标题上的所谓“西行”,明确了它的地域范畴,进一步引申也包含着了丰富的文化景观——敦煌莫高窟等伟大的历史文化遗产。早年画家曾多次去西部进行绘画写生和文化考察,为他后来的创作储存了大量的视觉记忆和心灵感受,这些经历非常的宝贵,是他情感和精神图谱最为原始也是最为基础的积累。所谓的 “纪”,不可以用“写生、写实、写真”去做解释,它是一个过程,还包含着因果关系。从眼观、手记、感觉、体悟、思考、记忆、到呈现和反哺以及最终社会意义的实现,这是一个文化创造的完整过程,具有了某种历史的意义。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画家是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或维度来完成他的过程的。从空间上来看,画家对自然元素和空间元素进行了充分的整合,而这些元素完全按照他的理解和意志各就各位,对文化、历史、山水、草木等实现了“我注六经”式的宏大布局,当然,像这样的大手笔在敦煌的许多壁画中就已经被广泛的使用。我们可以看到《西行纪》的整个画面饱满、丰富,有着强烈的现代构成感,而其许多局部又为那些最为经典的传统笔墨中的点、线所缠绕,在同一个空间上演了一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有时我甚至会认为传统与现代是同一个词,至少是同义词。从时间上看,他从古至今,把古代的遗存与我们所倡导的文化自信勾连起来,既点明了当下创新的历史来源和依据,同时也会让人们去思考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必要性和深刻意义,这也是画家创作这幅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画家在作品的表现语言上也有独到之处,其墨线的勾勒轻松、自然、大胆,体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力。在用色方面更具特色,他用亮黄来统一整个画面的基调,间夹着紫灰、淡绿和高调的红色,一方面用色彩的结构进一步强化了整个画面的现代构成感,另一方面,用一种透明、轻松的暖调呈现,既彰显了西部环境的特征,也赋予那些存在于历史深处的文化物象以一种时代的温度。

小贴士:作品所蕴藏的魅力,还是请您到展览现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