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域新一代的人物画家在人物画的发展中,既立足江南特有的地域审美之风,同时也在文化融合的场域中寻找现代意识的视觉转换。从画家沈颂创作的《和谐家园》作品中就可洞见江南画家在中国人物画现代转型中的尝试,以及在中国画语言与精神上的探索。《和谐家园》从主题上而言是和这个时代精神贴近的,中国社会在近代以来经历了诸多苦难之后,才获得难能可贵的和平发展机会,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迎来了快速增长的发展时期,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亲身感受到这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变局之中机遇和危机并存,中国人既感受到了社会发展带来的便利和红利,同时也感受到由变革所带了的生存压力与危机。除了来自客观世界的诸如环境污染、城市化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发展进程中中国人精神价值重塑的困惑。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求现代社会精神价值再造的出路,从儒家“和”文化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出发,重新倡导“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价值,让“和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精神指向,努力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让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和谐家园》的创作主旨即是时代精神的呼唤。
在这幅作品中所表现的主题是现在都市生活中青年,画面左下角画板的背影表明这是一群艺术青年的自画像,这组群像并非采用现实主义表现中常见的现实场景的再现,而是将姿态各异的青年人物形象进行组合,在室内空间中人物形象与室内陈设之间彼此穿插、呼应构成画面的主题,他们的动作具有梦幻色彩和象征意味,而在现实和梦幻之间又笼罩了一丝神秘气息,这种气息形成画面的一种牵引的力量,让观者情思不自觉地参与到画面之中。尤其是空间中被安置的群飞的蝴蝶,这种超常态的设计,显示出图像的魔幻色彩,使画面的情节介于梦幻与现实之间。蝴蝶是一种隐喻,它既是五彩缤纷的生活图像的修辞,也是现代都市丰富生活背后欲望的蔓延。非常有趣的是画中每个青年的眼睛睁的既大又圆,或是好奇、或是不安、或是紧张、抑或是犹豫,他们的眼神透过群飞的蝴蝶似乎要努力照见这个世界,寻找他们的未来。画面左下方猫从画板后走出直面画外,它的眼神透露着警醒,与观者互视,这是梦境与现实之间隐喻的意象,也是画内与画外交流的通道。很显然作者在这幅画中所要表达的涵义已是超越现实的内容,更多的从人的潜意识出发,表达当代青年内心不可言说的生存感受,并通过图像的方式将人类对于生命和人性之中积极向上的生活理想表现出来。
从技法角度而言,作者已经从传统中国画语言模式中融入西方绘画的元素,创生出一种全新的彩墨交融的语言风格。从风格可见作者语言的形成源于工笔人物绘画,传统工笔人物绘画的基本勾勒与渲染的技法在这里被消解和转化,传统之线被隐含于人物与背景的造型之中,色彩渲染也融入了西方印象派绘画的光影并运用了写意画法写出,光斑肌理的塑造是作品语言的重要特点,画面在光影摇曳中而显得丰富。作者在色彩上总体可见江南一代婉约的淡彩基调,然而作者善以用“白”冲破这略显沉闷的调性,而使画面响亮起来。同时在技法处理上并非一味的用力均衡,而能在虚实之间寻找画面的节奏。作者在技法上的突破与其表现的主题相得益彰,使传统的中国画在当下焕发出新的时代精神气息。
中国人物绘画的现代转型是建立在对于西方绘画的学习和借鉴基础之上的,特别是从欧洲留学回来的徐悲鸿等人直接以古典写实手法改造中国传统人物绘画程式化的造型方式,开辟了中国人物绘画写实主义风格路径,尤其在20世纪的社会现实面前,写实主义人物画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在艺术为社会、为人民服务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表现现实生活的写实主义人物绘画成为时代的主流风格。改革开放后,西方各个时期艺术思潮和风格再一次涌进中国,中国画人物画面对开放的语境,在传统和中西之间开始寻找新的突破,这为中国人物画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而沈颂的《和谐家园》正是在20世纪人物绘画转型的历程之中所呈现的新的语言探索。